银行在老百姓的印象中,都是稳赚不赔且是相当可靠的,他们也坚信“银行购买的不会想到会是造假的”。
显然最近银行一直在跌破我们的传统认知。近日,又出现了一起有关于银行理财的离奇案件。
经银行工作人员推荐购买的理财产品,有委托协议,还加盖有银行印章,看似非常安全,可是理财款竟然没存进银行,反而全部到了这名银行员工的个人账户。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公司牙克石市支行免渡河分理处员工罗某,在数年时间内,使用伪造的协议文件及作废的银行印章,累计骗取客户692万元,其本人一审获刑15年,并被追缴违法所得。根据判决,多名受害人也将获得款项返还。
但此事似乎并未了结。据澎湃新闻最新报道,截至目前,多名受害人并未拿到钱款,已起诉银行主张给付款项。
我想说,近年来理财成为了大热,而更为稳妥的银行理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其中的坑也是让你防不胜防。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1、飞单风险,主要是银行员工内外勾结,销售没有银行正规手续的产品,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比如明明是同业合作代销年金型保险产品,却称是银行理财产品,或者明明卖的是年金保险却称是重疾保险,出事后就推卸责任给第三方,相互踢皮球。
2、假理财风险,指虚构理财产品,顾名思义,银行根本就没有该产品,凭空杜撰圈钱,以高息为诱饵通过个人账户充当资金掮客,这类风险事件一般针对高净值客户,风险暴露后,一般血本无归,比如之前发生的某银行北京分行涉案30亿元的假理财风险案件便是最好的例子。
3、收益风险,银行自主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也有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等类型,按照监管要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都要进行提示,所以消费者也会面临理财本金、收益波动的风险。
消费者购买时,应注意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2/R3/R4/R5五个级别,分别对应谨慎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激进型,消费者在购买时,银行也会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这样便于匹配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对外公布的预期收益或业绩基准都是根据过往业绩的推算,并不代表一种承诺和保证,销售人员如果口头保证是一种误导行为。总之,购买银行理财选择正规途径,自助设备、网银、柜台、手机银行等渠道都可以操作,还应确认资金流向银行渠道,而非个人账户,学会查看产品说明书,确定产品是否为自营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