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深化 创新金融服务持续探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4 17:48: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结束。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中国为大会主席国。会议期间,对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采访中,《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发展往往相对困难,在应对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气候变化方面均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因此,金融服务将成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项目往往存在项目周期长、回报能力有限,或者项目地理分布零散、难以立项的情况,为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设立带来了一定挑战。为此,仍然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与思考。

  此次COP15通过了重要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框架设立了到2050年的4个长期目标和到2030年的23个行动目标。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落地路径纳入,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的基金。”

  会议中指出,全球物种最丰富且受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绝大多数位于发展中国家,基本都面临破坏生物多样性发展经济的困境,亟须资金、技术和资源,应对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气候变化方面均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因此,金融力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此次阶段会议的银行业自然与气候行动主题边会上,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就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在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与气候危机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刘金就金融机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倡议。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是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支撑,建议金融机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创新推出挂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债券、基金、保险、存款等产品,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力。第二,加强风险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议金融机构尽快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流程风险管理,促进更好实现自身绿色、稳健、可持续发展。第三,深化合作交流是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要求,倡议全球金融同业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机制创建、产品创新等领域加强信息与技术共享,缩小国家、区域间绿色发展差距,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告诉记者,当前金融业在推动生物多样性国际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前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中,也成立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陈佳还表示,关于“框架”体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其缔结进程中还是需要各国以更为高远视界、更为灵活策略以及更加积极努力才能做到求同存异,如果没有系统性政策的配合,仅靠金融业单方面支持很难发挥最大化效果。

  陈佳表示,根据近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对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且自然生态不仅在调节气候领域关键作用不可替代,其碳隔离和存储效应更是助力全球高效节能减排的利器。有关数据显示,往往生物多样性保持度差的地区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其实现节能减排等气候目标难度显著加大。

  金融风险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近期撰文的《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报告》,与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类似,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有关的金融风险也可以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导致自然、生态服务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下降,给依赖这些服务的行业及相关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企业亏损、倒闭、金融资产减值等物理风险。生物多样性以食物供应、碳封存、水和空气过滤等形式创造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影响农业和制造业等经济部门、各地理区域以及全球贸易。据估计,全球有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创造高度依赖自然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导致每年1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这些经济活动或资产有敞口的金融机构,也会因此面临着风险。

  另一方面,政府措施的调整(如出台新的或更严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提高相关标准或取消对生物多样性有害活动的补贴)、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如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及技术进步等,都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增加其经营成本,导致部分金融资产成为坏账或估值下降,触发转型风险。荷兰央行研究发现,荷兰金融体系容易受到增加保护区或减少氮排放活动等政策的影响。

  上海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兼具观赏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湿地在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协同湿地保护修复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上海农商银行为金山区廊下郊野公园提供为期10年、总金额1500万元的固定资产专项贷款,支持原有耕地、苗木、涵养林等林下空间改造,改善天然水生态净化系统,实现水资源和营养物的内生循环,为生物栖息繁衍提供绿色空间。

  此外,2022年,上海农商银行还参与投资“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期限3年,募集资金以长江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为考量,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生态系统修复等绿色产业项目,以金融力量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助力沿江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减排化学需氧量2.78万吨、生化需氧量1.11万吨、氨氮0.25万吨、二氧化碳39.4万吨,节约标准煤16.88万吨。

  在陈佳看来,由于框架内含项目众多,实施难度随着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而与日俱增。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气候框架公约还是多样性公约,其项目进展和效能都因种种原因产生许多发展性桎梏,尤其是框架项目的开放性、可行性和财务稳健性与可持续性都比以往更加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也是金融市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困难,因为金融本质上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如何平衡实体经济发展方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是走出困境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上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的报告中则指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存在三大挑战。首先是生物多样性项目以公益或准公益为主,项目周期长、回报能力有限,短期内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其次是一些项目缺乏合适的承贷主体,还款来源不足。动植物物种分布大多呈现小、散、碎片化的特点,难立项、缺资金。最后是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往往是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付。金融支持主要依靠绿色信贷,融资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

  为此,报告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是推进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缓解融资约束问题。其次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模式和产品创新。同时,还需要强化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具体措施上,报告中提出,可以加强对生态资源的整合优化,通过发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及文化产品、生态农业等,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项目具有一定的市场投资价值;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金融机构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融资活动和战略目标中,建立管理生物多样性和相关风险的治理机制、风险监测和报告体系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