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也为“保险+期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保险+期货”未来前景广阔,在护航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将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潜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过去几年,金融帮扶在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帮扶精准度,也提供了“造血”机制,促进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华融融达期货总经理苏小勇表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通过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功能服务实体经济,而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市场是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期货业在服务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期货业可以围绕乡村产业(如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品种,立足期货市场功能,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与其他金融工具以及农产品现货市场有机结合,打造“保险+期货”“订单+期货”等服务模式,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主体提供保价服务,在促进农业稳产保供,保障农户稳收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护航乡村产业的稳健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保险+期货”在国内探索发展的7年,是不断优化完善的7年,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保利润”,从种植类到养殖类,从分散项目到“县域覆盖”……其发展进化的本质,就是不断贴近保障对象的实际需求,并适应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
苏小勇认为,期货业未来应继续探索,从多个方面优化完善:一是拓展功能。与普惠金融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保险+期货+N”模式,如“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基差收购”等,带动金融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联动参与,解决农业主体的融资增信、销售渠道、现货定价等问题,助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二是增加期货品种供给,扩大农业产业覆盖面。希望期货市场筹备中的马铃薯、干辣椒、葵花籽、鸡肉、大蒜和咖啡等期货、期权品种加快研发上市,扩大“保险+期货”模式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范围。三是完善产品设计。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背景、不同品种和产业运行特点,设计合适的保险及期权产品方案,对产品的理赔结算方式、运作周期、保障效果等各方面进行优化,同时应兼顾保费成本及农户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避免设计复杂难理解的奇异衍生品方案,多方面保障农户的利益。
2021年,华融融达期货积极发挥在大宗商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优势,在河南、陕西、辽宁、内蒙、吉林、广西等十多个省区累计开展50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生猪、玉米、豆粕、天然橡胶、鸡蛋、花生、苹果、白糖等品种,为农户、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主体的14.86万吨农产品提供了价格风险保障,累计风险保障金额达6.7亿元。
“2022年,华融融达期货再接再厉,累计开展85个“保险+期货”项目,为23.04万吨农产品提供保障,风险保障金额达15.67亿元,有效助力农户稳产增收。”苏小勇说道。
2022年,华融融达期货在辽宁省台安县开展了鸡蛋价格“保险+期货”项目,该项目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保费来源得到拓展。项目获得了台安县政府部门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保计划”的资金支持,保费补贴和支持比例分别为60%和40%,参保养殖户无需支付保费。其次是进一步增强了业务连续性。公司已连续多年在台安县开展“保险+期货”项目,服务持续深入。最后是该项目取得了令各方主体满意的效果。项目实现理赔金额98万元,赔付率接近200%。
在该项目开展前,华融融达期货与合作保险公司在对养殖户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项目方案,并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汇报沟通,获得其政策及资金支持。随后,公司申报2022年“大商所农保计划”,立项成功后,与养殖户、保险公司共同沟通行情及项目实施细节,养殖户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向我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上海融致实业有限公司购买相应的场外期权产品,风险管理子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专业的风险对冲操作,将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项目顺利完成,切实帮助养殖户规避了鸡蛋价格下跌风险,保障了蛋鸡养殖基本收入,在金融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中贡献了期货力量。
苏小勇表示,“保险+期货”试点业务开展多年来,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效凸显,但同时也一直面临着保费来源单一、在部分地区开展的连续性不足等问题,如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全面普及“保险+期货”模式,使之形成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保障机制。
华融融达期货不断尝试创新“保险+期货”模式,引入上下游产业或第三方服务主体,打造“保险+期货+X”模式。例如,公司开展的一个苹果价格保险项目,采用“保险+期货+农资+银行”模式,引入农资企业提供化肥等农资服务,引入银行机构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在另一个玉米收入保险项目中,采用“保险+期货+订单”模式,引入收购企业为农户提供销售渠道服务,帮助解决农户“卖粮难”问题。
“保险+期货”试点为众多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增收提供了新路径,但在部分地区存在农户难接受、难开展的现象。
苏小勇认为主要原因包括:期货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保费成本相对较高,农户难以承担。“保险+期货”的本质是通过期货市场转移风险,因此离不开对期货市场、期货品种和期权基础知识的把握。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基层政府、保险公司人员、农户等,均需对期货价格有一定的了解。但现实状况是,大量涉农主体和基层业务人员对期货市场仍较为陌生,虽然期货经营机构一直在从事期现货及“保险+期货”业务知识的普及,但仍远远不够。
此外,涉农主体对价格保险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往往将保险当作理财产品,要求投保就必需获得理赔,甚至部分地区政府也有类似要求,刻意追求理赔效果。未来,对“保险+期货”业务知识和风险管理理念的教育普及任重道远。为解决保费成本高、农户接受度低的问题,期货经营机构仍需与保险公司、地方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政府资金介入的长效机制,以此降低农户保费缴纳比例,提升农户参与“保险+期货”项目的积极性。
从期货经营机构角度来看,为推动“保险+期货”试点业务的可持续和可复制性,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联合各方主体,进一步加强保险和期货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对保险功能的正确认知;同时,加强对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方基层人员的培训,引导各方了解期货市场,并理解常见期权(保险)类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况,以更好地运用“保险+期货”模式。二是提升产品设计的标准化水平。
当前,市场上部分“保险+期货”对应的产品结构复杂,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风险保障需求下,产品条款、理赔规则和保险费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户难以理解,不利于该模式的复制与推广。
“未来我们会加强产品设计管理,在兼顾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提供能满足农户基本保障需求且结构简单、条款易懂的期权和保险产品,以此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增强“保险+期货”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苏小勇说道。
中国是农业大国,呈现“大国小农”的特点,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不高,农业保险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种背景下,“保险+期货”作为一种新型的价格风险管理模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机遇。
苏小勇指出,一方面,我国农业保险向“保价格、保收入”发展成为趋势,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保险+期货”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也为“保险+期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期货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与责任,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提速,期货和期权品种不断增多,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
最后,苏小勇表示,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颁布实施,更是开启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也为“保险+期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保险+期货”未来前景广阔,在护航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将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