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股份管理|业绩股权——被世界上许多公司所采用的激励模式之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6 4:24:0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业绩股票(也可称为业绩股权,PerformanceStock),是指公司根据激励对象的业绩水平,以普通股作为长期激励形式支付给经营者。

  通常是公司在年初确定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在年末达到预定目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业绩股票的流通变现通常有时间和数量限制。

  激励对象在以后的若干年内经业绩考核通过后可以获准兑现规定比例的业绩股票,如果未能通过业绩考核或出现有损公司的行为、非正常离任等情况,则其未兑现部分的业绩股票将被取消。

  在业绩股票激励模式中,很多公司以净资产收益率(ReturnOnEqui-ty,ROE)作为考核标准。

  ROE达到某一标准,公司即按约定实施激励,激励对象得到股票;ROE每增加一定比例,公司采用相应比例或累进的形式增加奖励股票的数量。

  此外,也有一些公司以EPS(每股收益)的增长水平作为标准来决定公司支付激励对象的奖励股票数量。

  公司支付给的激励对象的股票数量,以EPS的增长率为基础,只有达到某一个水准,比如EPS的增长率达到3%,公司才实施事先承诺的股权转移,激励对象得到股份;而且,在3%的基础上,每增加1%,公司再采用比例或累进的形式增加支付给激励对象的股票数量。

  业绩股票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中占较大的比例,是目前被采用比较广泛的激励模式之一。

  与限制性股票不同的是,业绩股票的兑现不完全以(或基本不以)服务期作为限制条件,被授予者能否真实得到被授予的业绩股票主要取决于其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

  有的计划中业绩股票兑现的速度还与业绩指标完成的具体情况直接挂钩:达到规定的指标才能得到相应的股票;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越好,则业绩股票兑现速度越快。

  在我国,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规定,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应当在股权激励计划中规定激励对象获授股票的业绩条件、禁售期限。

  根据上述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当前实施的限制性股票必须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予以实施,本质上也可以算做是业绩股票。

  业绩股票激励方式的激励对象按当年公布年报后规定日期的市价买入股票,即使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经营者亦不能因该年公司业绩的好坏获得额外收益;

  同时,经营者还必须考虑自己今后任职期间公司的发展,因此,业绩股票这种激励方式有一定的长期激励约束效用。

  经营者在任职期间必须持有获奖的股票,一旦公司的业绩下降,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经营者同样受到损失,业绩股票激励方式的惩罚效果比期权更加合理。

  但是这种方式同时又可能制约在股票期权激励下经营者勇于承担风险、大胆创新的意愿。

  当公司当年业绩较好的时候,二级市场股票价格较高,如果提取的奖励基金数量一定,管理人员获得的股票奖励将会较少,这与事先确定行权价格,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发放数量的股票期权相比,成本较高,且激励效果会受到削弱。

  实行期权必要条件之一是股价应与公司业绩相对称。公司业绩良好,股价相应上升,反之则降,这就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资本市场,然而我国当前并不完全具备这一条件。

  例如曾经有某家推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业绩上涨了20%~30%,但股价却跌了50%。在此种情况下,将直接造成激励对象预期不明确,负担加重,导致激励失效。

  激励对象获得激励股票后便成为公司的股东,与原股东有了共同利益,更会倍加努力地去提升公司的业绩,进而获得因公司股价上涨带来的更多收益。

  如果激励对象未通过年度考核,出现有损公司的行为、非正常调离等情况,激励对象将受风险抵押金的惩罚或被取消激励股票,退出成本较大。

  业绩股票符合国内现有法律法规,符合国际惯例,比较规范,经股东大会通过即可实行,操作性强。

  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套,激励效果明显,且每年实行一次,因此,能够发挥滚动激励、滚动约束的良好作用。

  【01】是对于激励对象岗位责任的界定、业绩指标的确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方案制定的要求较高。

  【02】是公司的业绩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很难保证,容易导致公司高管人员为获得业绩股票而弄虚作假。

  业绩股票激励方式只对公司的业绩目标进行考核,不要求股价的上涨,因此比较适合业绩稳定型的上市公司及其集团公司、子公司。当然,业绩股票激励方式同样有利有弊。

  完全通过公司以前的业绩来衡量管理人员的表现,这对行业本身不景气的公司而言未必合理。毕竟两者的相关性不大。

  业绩股票是一种被世界上许多公司所采用的基于股权的薪酬方式。英国有60%的企业应用了业绩股票,荷兰为55%,澳大利亚为40%,美国为35%,新加坡和瑞典为25%,前三个国家的采用率都比美国要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