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爱看头评之深度评丨读诗治好了很多人的精神内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21 3:59:3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红星新闻网刊发的《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一文,引起网友热议,别开生面,在轻松的阅读中受益匪浅。昨日,抖音发布消息称,其推出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一年间累计获赞超2300万次。一向偏冷、小众的读诗,怎么会如此受到追捧?红星新闻网特约评论员曹林这篇及时热评,或可解惑,在此刊发以飨读者。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新闻时,我并不是太相信,如今还有那么多人读诗吗?报道说,开学第一天,570万人次在抖音听叶嘉莹讲唐诗。抖音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李白成诗人“顶流”。过去一年,近百万网友在抖音发布短视频,分享唐诗之美。不是曾有人感慨“诗歌已死”吗?高考又不考写诗,读诗有什么用呢?现代人如此忙碌,有读诗的闲暇吗?

  直到读到复旦网红教授骆玉明关于读诗的一段分析,我才找到了答案。他谈到如何对抗焦虑时说:“日常的冲突、日常的利益得失、日常的荣耀等都是社会环境给予我们的一种压迫。每天都计算得失,那么你的生命就会被切割,被那种具体的利益、具体的得失切割得粉碎。把我们的生命放在更大的一个空间当中去体会生活的时候,那些东西觉得很小。历史是一个宏大的进程,我们的生命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壮丽的世界。”

  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理解了为什么读诗的评论区总能看到这些评论:李白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杜甫让我豁然开朗,王维治愈了我的焦虑,李商隐教会我如何反内卷,白居易让我放下了。是啊,我们生活在日常的利益得失中,为之悲欢焦虑,而诗里丰满的人生世界,历经沧桑淘洗后,常能给人一种壮丽和广阔的视野,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读诗时豁然开朗的治愈感,是无与伦比的。

  当你读《春江花月夜》读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听到骆玉明教授在视频中的解读:“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 被孤独感和虚无感支配而emo的你,一定释然了,举杯邀明月,对自己的生命充满力量,不能辜负月亮的等待。我见青山多妩媚,读诗词的人,是不会问诗词有什么用的,诗词,是用心灵和生命去读,并在生命中感受它温柔的抚慰。

  人们爱读诗,首先是因为诗歌很美,格律的美,词句的美,意境的美。中国的文学教授说,诗歌,是为语言找到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柯勒律治也说过大致的意思:诗是最好的字按照最好的次序排列而成。不过在我看来,相比这些形式之美,读诗的人更欣赏的应该是其价值感召之美,这种美,能给迷茫、焦虑、内卷、内耗的现代人一种救赎与治愈。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呢?也可以观、可以怨,更可以去内耗、反内卷。就像中文系教授杨雨说,读一首唐诗就仿佛是和一个好朋友对话,它可以疗愈心灵孤独,在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可供自在往来的桥梁。

  现代人不能失去读诗这种对话方式。是啊,抖音上那些读诗的人,都是在对话,在历史的星空中寻找那个“等待自己的月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诗有心灵治愈的功效,首先在于,这些诗在写作时,多是诗人的自我疗愈过程。边关时的彷徨,艰难时的忧虑,失意时的迷茫,失恋时的痛苦,乡愁时的郁闷,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怀疑、愁绪和内耗,在写成诗后,已经在诗境中冰释了。写诗,是一种自我抒发和排解的方式,今人读古人疗愈之诗,自然也有疗愈效果。与其说是与诗人对话,不如说是与诗人的心灵、诗人的境界、诗人排解内耗的方法对话,获得一种人生智慧。每一首诗它都体现着一个诗人的生命历程,读他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认知也会变得丰富。

  年少不懂白居易,读懂已是诗中人,日常的精神内耗,可能源于某种认知的肤浅,在诗歌的深沉和恒久价值中,得到一种生命的指引,它不断地提醒我们,人类历史很长,人类活法很多,你要去了解不同的活法!只要你站得足够高,就会发现大地是星空的一部分。诗境诗绪,给了我们一种超越的认知高度。

  这种对话,也是与一种深沉的根系价值在对话。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它是被人心、被时空和岁月筛选出来的,更在于,如一个作家所说,它蕴涵着人类典型的感情、典型的思想、典型的人性状态、典型的思维习惯,提供了一个人类从古到今的情感广度和思想深度。唐诗之为经典,正在于这种广度和深度。这种深度在口口相传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滋养过我们的祖辈后,又在指尖、舌尖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被传唱,滋养着当下的人。戴建业说,不读古诗词,传统就会丢在我们手里。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最现代的短视频,承载着诗歌的那种情感广度与思想深度,这是传统的生命延续。

  康震教授说,为什么古代诗人会将诗词题写在墙壁、廊柱、器物、山川和驿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诗人希望借助更多的媒介。是啊,万物皆媒、媒介发达的时代,唐诗这种传统,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延续。

  这种对话,也是一种陌生化的过程!柯勒律治说,所谓诗,就是要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不是怀古之幽情,而是当下之发现,读诗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把古代当成了一面镜子,唤起我们对眼前熟悉世界之注意。“寻常”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种视而不见的“寻常”,而在诗的召唤和施魅中,我们看到了“当时只道是寻常”,从而有了“不如珍惜眼前人”的深刻情感。太熟悉了,就容易熟视无睹,诗化的陌生化过程,“是通过增加感觉难度和感觉时间,去破坏那种冻结了思维的感觉自动性和麻木性,使树木显出树木的年轮,石头显出石头的纹理”读诗的安静过程,不正是如此?

  物以情观,情以物兴,诗是一种对话的心灵媒介,平台和视频也是,这是媒介的遇见。翻开这本名师抖音共读版的《唐诗三百首》,从经典再读,到名师共读,从短视频变成白纸黑字,写满了传统对现代、历史对乡愁、经典对心灵的温柔抚慰。摩挲着纸的质感,感受着这些诗在社交平台场景中被颂读、被诠释时的场景,有一种时空交汇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媒介交融。古老的诗歌,被现代人传颂,这些曾经刻在墙壁上、写在古籍里的诗,成为千古绝唱后,被现代人在短视频中颂读,又以“共读版”的方式回归可以触摸的白纸黑字,让人看到了经典在人心和媒介间的往返流转,余韵绕抖音,余音绕心间,余音绕书中,现代媒介延续着古老的歌谣,那歌谣又滋养着现代人,文化如此生生不息。

  曹林,当代知名时评员,19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等。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北京大学客座讲授评论写作课程,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作过讲座。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时评中国》等。

  》》》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以前真的能从成都坐船去江南?“新语山头荔枝熟”的山,是哪座山?杜甫看到的西岭又是哪座山?陆游到底有没有看到梅花?《长安三万里》的上映,诗意动画带着观众梦回唐朝,读诗侃诗一度成为顶流,而诗词里的成都无疑引来网友们诸多无厘头的问题。《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一文,从文本、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一一考据这些诗词。一场关于成都的“诗词大调查”就此展开!

  2022年6月,抖音、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推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邀请叶嘉莹等23位名师解读唐诗经典。项目自上线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账号“抖音唐诗三百首”吸引239万网友关注,视频累计获赞超2300万次。此外,项目推出的“大家聊唐诗”、“荷畔诗歌节”等系列节目观看人次逾千万。

  9月20日,《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该书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根据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讲稿整理而成,集结了包括叶嘉莹、康震等23位名家学者。此版本既展现了权威底本和名师解析的专业性,也保留了短视频原稿的互动性等特点。此次《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的出版,让《唐诗三百首》多了一个“有声有色、视听兼美”的版本。

  编辑:文博雅责编:董乐审核:马兰 黄佳琪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总监制:李天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