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何快速入门金融经济学看懂财经新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25 1:23: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这张图可以把它保存在手机里,这是我见过的最清晰完整的宏观经济图,数据可视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我刚接触理财时觉得宏观经济是很虚无飘渺的东西,不如研究余额宝、炒股、选房实际。

  想赚可观的财富需要认清宏观经济规律,看懂货币洪流的走向,个体不过是其中的一叶扁舟,混水摸两条鱼罢了。

  水大鱼大,家庭财富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在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必然要依赖整体经济情况。

  从这张图我们能明显看到平时常见的「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我的理解是,出口对外赚外汇,投资和消费则拉动内需。

  三驾马车中,投资的累计值远大于消费,说明我们目前的增长主动力还是靠投资。

  三驾马车拉动GDP增长是一种追求增加产出的思维。在这种引导下,我们对GDP增速一直有执念。

  但增加产出并不意味着全部,它仅说明以货币为单位的生产总值在增加。并不能反应个体财富(财富=个体需求的满足)是否增加,不能反应资源是否有效配置(不然为什么要供给侧改革?),不能反应生产和消费结构是否优化,不能反应财富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如果未来能够扭转成依靠「消费」来拉升,哪怕GDP增速不高,但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还是有保障的。因为市场才是决定财富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其中房地产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夜壶,占比为18%;制造业占比35%;基础设施占比25%;

  PMI(采购经理指数)的调查方法简单有效,国家统计局每个月都会发布一次,早于其他经济指标,所以是一个具有风向标性质的先行指标。

  第一它由需求、生产、库存和价格四个部分组成。第二50%是PMI指数的荣枯线。

  CPI,反映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宏观指标。因为统计复杂,这是一个滞后性数据。PPI,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

  PPI是生产端的成本变化,加上房租、渠道等运营成本,传导给CPI消费端的成本变化。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通货膨胀水平,下个部分要介绍的货币政策也会很大程度上参考它。

  央妈是印钱的,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与「信贷」数量,并维持市场流动性。有多少货币目标,就得有多少货币政策工具。央妈都有哪些工具?可以看上面的文章。

  可以看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经济小白入门看的书。下面先放个我做的本书图解。

  前言:你可能没学过经济学,但经济学就在你身边。如果能去理解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所以小熊今天本着实用的角度,图解《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所以微观经济学就是生产者、消费者、商品三者之间在我们生活中的变化规律。而其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就是供需关系。

  对于企业家来说。分析你产品的需求弹性,有助于你获得更大的利润。比如某个当红明星演唱会门票。这个需求弹性较小(购买者的数量受价格影响较小),所以你可以适当提高门票的价格,取得最大利润。

  反正,如果是水果,这个需求弹性较大(你价格调高,购买者就明显下降),所以如果要调价,就要仔细斟酌。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的劳动力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是用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所以工资的均衡点(平均工资),由市场劳动力供给数量相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而决定。那么如何找到一份高工资工作?

  宏观经济学,相对来说,影响层面比较大,就像是海浪,如果你能顺势而为,那就能轻松走在最前方。所以,了解宏观经济学,就是了解社会变化趋势,然后顺势而为。

  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GDP,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字面意思:国内生产总值。但你知道GDP其实又由多个部分构成?

  同时在这里面,政策的力量会轻易影响到其中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环节,所以在经济增长的大目标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又有了四个小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要发展,一定会需要向银行借钱。但什么时候该借钱?什么时候容易借钱?其实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看出。

  要判断什么时候容易借到钱,可以去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升高,就是告诉普通银行,你放贷的成本提高了,少放点钱。反之则鼓励多放贷。同时也可以看中央银行公布的法定准备金占比。如果调低,意味银行可以放贷的钱又增加了,所以可以贷款的人就多了。

  所以,如果你是企业家,并且财务上和银行关系密切,可以多注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当在财务上灵活调整。

  通货膨胀,相信大家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意味着你的钱在贬值。那么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率又有什么关系?

  你仔细想想,比如你借一万元,年利率在5%,那么一年到头,你该付的利息是500元。但同时,今年通货膨胀率是4%,意味你借的一万元一年以后贬值400元。那么实际上你的利率才1%。

  讲完通货膨胀,再说通货紧缩。经济学上有句话说:适当的通货膨胀好过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表面上看是你的钱升值了,但同时伴随着经济萎缩,经济萎缩即意味有一部分企业要倒闭、有部分人会失业或者工资降低。如果通货紧缩率太高,那么就是美国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情况。

  你看,表面看通货紧缩让你的钱升值了,好像是好事,但实际上你却很有可能会因此失业。你都没有了收入,是不是得不偿失呢?就像无源的水,你的水没有了源头,就算会因此变得越来越珍贵,但终究会枯涸。

  经济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学科,而《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就是给大众普及入门经济学规律的一本书,全书有很多个小的知识点。小熊读完后记了四十多条笔记,但在写这篇文章时发现特别不好写,绞尽脑汁才写出这么篇文章,内功还需修炼,请见谅。最后,建议大家有兴趣看看原书。

  作者介绍:熊家先,全国唯一本科创业专业在读学生。在通往职业经理人的路上摸爬滚打。微信公众号:Master熊。每周看本书,看完做解析。

  先假设题主真的对金融感兴趣,并且能够做到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或者利用零散时间看财经新闻。

  线个就够,题主专业并非金融,自然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每天看大量的金融新闻,我平时用的主要就是路透和FT中文网,两个都有网站和APP。

  最爱路透,可以选择不同国家版本,但一般看中国、UK、USA三个,可以积累英语术语词汇量。

  把APP下到手机,把网站加到收藏夹,最最重要的一步当然是坚持每天看,我因为每天要花30分钟左右到学校,来回一个小时都是捧着手机看,一边查资料一边看。

  刚读大一的时候我对金融毫无了解,上课听听,下课忙忙社团,就算打开财经新闻也是一窍不通,大量专业术语和名词,就算百度出来了看懂了一条新闻,也完全不会有自己的思考,最多只是记住的这条新闻而已。

  所以题主说的快速提高,我在这里假设就是3个月左右。回想了下我大概也是坚持了三个多月才终于有种【我终于知道它们在说什么了】的感觉。

  路透北京2月10日 - 中国央行周五发布201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推出以来,欧元区经济金融状况有所改善。欧央行量化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溢出效应。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报告称,欧元区各成员国竞争力差异较大,从根本上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才是经济复苏的治本之策。

  以下为中国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欧央行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专栏全文:

  2015年1月22日,欧央行召开首次由19个成员国(立陶宛于年初加入)组成的理事会会议,为实现价格稳定目标,决定推出“欧版”量化宽松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继续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从3月起每月资产购买规模提升至600亿欧元,将持续至2016年9月或中期通胀率接近2%,预计总资产购买规模达1.1万亿欧元。

  二是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的范围。在此前购买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券(每月约110亿欧元)的基础上,将购买范围扩大到投资级的成员国政府机构债券和欧盟机构发行的债券(每月约490亿欧元)。

  三是欧央行和成员国央行共同参与。对于新增资产部分,欧央行购买和持有成员国政府机构债券的8%;成员国央行购买和持有剩余的92%,其中12%为欧洲机构债券,80%为成员国政府机构债券(以各成员国央行在欧央行持有的股份比例为基础进行分配)。

  四是欧央行和各成员国央行共同分担所持部分资产风险。欧央行所购8%的政府机构债券,以及各成员国所购12%的欧洲机构债券纳入共担风险的范围,其余资产的风险由各成员国央行自行承担。2015年3月5日,欧央行进一步公布了QE细节,并于3月9日开始正式执行。

  量化宽松政策推出以来,欧元区经济金融状况有所改善。一是欧元区多数国家各期限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下降,股票及其他资产价格上升。二是银行融资成本和贷款利率降低,信贷条件更加宽松。三是通胀预期触底回升,综合物价指数(HICP)降幅也逐步收窄。四是欧元区经济呈现部分复苏迹象,消费者和企业信心总体有所提高。

  欧央行量化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溢出效应。瑞士在欧央行正式宣布量宽之前采取行动,于1月15日宣布放弃自2011年以来实行的瑞郎与欧元挂钩的汇率政策,丹麦、加拿大、埃及、土耳其、秘鲁和印度等多家央行纷纷降息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冲击。目前欧元区成员国仍处于“紧缩改革”和“增长优先”的激烈争论中,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欧元区各成员国竞争力差异较大,从根本上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才是经济复苏的治本之策。此外,也有观点认为,风险共担机制虽然减少了欧央行的风险,强化了各成员国风险责任,但也可能会降低危机国家主权债券对市场的吸引力,弱化“欧版”量化宽松政策的可信度和政策效力。(完)

  第一句话就懵了,什么是量化宽松?查,百度也好google也好,一定会讲到美国的量化宽松,读完美国的量化宽松的政策内容,背景,弄懂里面的专业名词估计也要花上十来分钟。

  如果你像我一样好奇,你不会不由自主地想,美国QE有它的背景,欧洲到底又为啥要量化宽松?【假设你又和当初的我一样,对世界市场毫无了解

  先把这个疑问搁在心里,把那三条内容看完,把里面的的词弄懂,先不要管它为什么这样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框架——原来欧洲QE干的是这些事情。

  大概逻辑应该是扩大资产购买计划——把债券买进来——债券供给少了,需求还在那——价格上去了——收益率降下来了。

  这是刚开始的第一天,也许你读第一篇新闻就会花很长时间,因为专业名词很多不停查查查才能看懂,一个小时可能也就看那么几篇。

  作为一个时刻关注财经新闻的金融人士,关注这个问题挺久了,一直在思考怎么去回答。

  一直都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低头踏实做事很重要,但是要学会抬头看天。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时刻跟踪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关注所在行业发展动态。在历史大趋势面前,有的时候个人的努力真的很渺小,所以应该时刻保持对时局的关注,学会顺势而为。

  对于我来说,因为需要经常和各类金融机构打交道,所以阅读各类财经资讯,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已经变成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动作,已经融入生活当中,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不敢说有多大的发言权,但是至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吧。

  现在社会节奏很快,所以很多人学习都希望速成,但是对于经济和金融领域,这样一个交叉的学科,坦率说速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们是根据这些信息去做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又往往和切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扎实地去学习。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的资讯是纷繁复杂,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关注的领域毕竟很有限,所以有些新闻看不懂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无需纠结。即使是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士,其实很多新闻理解的其实也是比较浅的。

  接下来,我试着提出一些具体实用的步骤,帮助非金融背景的人士去了解如何看懂财经新闻。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随机打开了一个财经网站,里面实时滚动着各类的市场资讯。

  在这一页图中,涉及的领域非常丰富,有汇率、期货、美股、楼市、国际合作、美元指数等等,这么多领域,一个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金融学的人能懂吗?

  所以,个人认为,在看财经新闻之前,系统学习基本的金融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不会看的那么辛苦,另一方面也会有兴趣持续去关注。

  市场上的学习资源非常多,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觉得证券从业和基金从业的教材还是非常不错的,首先编写的时候通俗易懂,其次内容非常丰富,市场上有大量的教学视频和辅导学籍。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很多资讯和新闻就可以大致了解了,但是对于新闻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经验,这方面只能不断去积累,怎么积累最有效呢?

  每个人都对切身的利益非常关注,有的人觉得金融比较遥远,但是其实金融就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选择一份职业、投资理财,都需要借助大量的信息。

  比如买房,在做出决策之前会考虑所在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前景、政府购房政策变化、银行信贷等各类因素,如果你有买房的需求,那肯定会关注这些内容。

  比如投资,在做出决策之前,肯定会思考在当下的时点应该配置何种资产,是把钱存放在余额宝,还是去购买基金,甚至是投资股票、期货、黄金等等,如果是存在在余额宝,那它的收益波动是受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如果投资股票,在购买这只股票之前,会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买,为什么买这只,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它是靠什么赚钱的,影响股价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买了之后未来应该什么时候卖呢?

  这些都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我觉得积累的最好方式就是参与进来,可以先关注自身熟悉的领域,形成自己的能力圈,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扩展边界。

  最后,往往大家对亲身实践过的知识印象会特别深刻,所以如果能亲手写一些评论,研究一些课题,写一篇报告,当你真正完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都能够输出了,看懂的话就更不再话下了。

  金融经济学首先属于经济学,它研究的是非常理论化的问题,比如资产市场的一般均衡、资产定价基本定理、随机占优理论、资产定价理论与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些“底层逻辑”的讨论……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比较贴近实务的课程应该是公司金融学(或者国内大学一般叫财务管理学)——学习这一类课程,对于你“看懂财经新闻”的目标更有帮助。我日常工作用到的更多也是这一类学科,而金融经济学只能用来加强你的底层逻辑和看待问题的深度,它并不会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直接的帮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