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 金融新闻 | 财经新闻 | 金融信息 | 财经信息 | 文章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金融财经网 >> 财经资讯 >> 正文

  没有公告

  【视点】从核心素养视角看财经素养教育           ★★★ 【字体:  
【视点】从核心素养视角看财经素养教育
作者:佚名    财经资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2    

  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正在不断优化和改进。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过去被忽视的一项跨学科素养——财经素养的概念演变、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发展方向等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财经社会,人们每天接触大量的财经信息,做出大大小小的财经决策,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买车买房、教育医疗等。但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做好财经决策并不容易。一方面,越来越复杂的财经决策使得多数人进行决策时常常面临很大困难,容易做出错误决策。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的缺失,人们的财经素养水平普遍不高,难以应对所需要面对的种种财经相关问题。这就使得财经素养水平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那么,如何提高人们的财经素养水平呢?世界各国的机构和专家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推广和普及财经素养教育。例如,美国早在1994年就在其联邦中小学教育法案修正案正式将个人财经知识教育纳入课程安排中;在2011年,美国财经教育委员会发布《促进美国经济的成功:财经素养国家战略》, 将财经素养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推动财经素养教育的普及。截至目前,除美国外,已有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此外,从2012年开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著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也开始引入“财经素养”概念并作为测评内容之一,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并列。由于PISA是对于刚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是否拥有适应社会所需知识、技能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国际比较评估,具有较高的国际关注度和权威性,因此财经素养教育也从此在我国迅速引起了关注。国内针对财经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也开始逐步增多。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各地均有一些中小学开设了财经素养教育的课程,但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目前在国内都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财经素养教育亟需更多的关注,和大范围的普及与发展。

  财经素养在英文中所对应的相关用词最常见的是“financial literacy”,该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从使用“literacy”一词可以看出, “financial literacy”刚提出时,主要指财经知识以及对财经知识的理解。但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很快发现仅仅是知识层面无法代表该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于是,“financial literacy” 的概念内涵迅速扩大,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等也逐渐被包括到其中。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出于对该概念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其它的相关词汇。例如,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语国家,采用了“financial culture”一词。在荷兰使用了“financial insight”。在太平洋岛国使用“financial competencies”。为了强调该概念并非如数字能力、语言能力等基础技能,英国金融管理当局使用了含义更为宽泛的用词“financial capability”。该用词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等组织的采用。目前,在已有的学术文献中,采用“financial literacy”和“financial capability”较为普遍。尽管从词源上,“literacy”和“capability”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该领域的演化过程来看,“financial literacy”和“financial capability”两者所定义的概念所代表的内涵趋于一致,在使用中常常互相替代。

  近二十多年来,财经素养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财经素养的概念及其构成仍然有待清晰。在已有的国际研究中,多数围绕着概念和构成的厘清展开的。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概念构成,还是从测量的角度,财经的知识技能都是财经素养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多数研究在进行分析时将财经素养和财经知识等同起来使用,这体现在过去对财经素养的评价和测量上涉及的问题主要是财经知识层面的内容。然而,财经知识对于行为的影响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例如一项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财经知识对财经行为的解释率仅为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导致财经素养教育的方向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现有较多的财经素养教育是以财经知识传授为主导的。

  过去对于财经素养的研究多数从经济学领域发展出来,对价值取向的因素没有充分考虑。随着研究的发展,财经素养的内涵也逐步从开始时的知识技能向财经相关态度扩展,一些较近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也开始将态度纳入到财经素养概念中。例如,PISA的财经素养评估开始重视财经满足感、责任感、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一些研究也明确提出了财经素养的态度成分。而态度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和基础。作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机制,财经价值观对于个体进行怎样的财经决策行为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有必要将财经价值观作为财经素养的核心构成之一。

  尽管有学者认为财经能力应是财经素养的一个核心部分,但过去的多数研究中,是将财经能力等同于财经素养的,这从以往对于财经素养的定义也可以看出来。但能力本身是一个认知层面的概念,如果将财经能力等同于财经素养的话,很显然是不完善的。另外就是财经能力的构成问题,一些研究中将通用决策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文字能力、数字能力、排序能力等)纳入到财经能力中,实际上是将财经能力的概念泛化了,这将使得财经能力的评测和培养难以针对。

  对于财经素养的内涵,有两个主要的视角:认知导向/规范路径(normative approach)和结果导向/实证路径(positive approach)。认知导向/规范路径假设缺乏知识是行为的关键制约因素,认为适当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了适当的行为。这一视角是从规范的角度聚焦在人们应该知道什么、相信什么,以及做什么,但对于教育如何通过影响知识、技能和态度,来提高行为不够清晰。结果导向/实证视角聚焦点是行为或结果,采用实证的方法决定对于具体的行为来说,哪些能力是胜任的,哪些是不胜任的。研究显示通过规范法来定义财经素养并不能反映普通人的实际情况,这对于考虑低收入环境下的财经素养问题时尤其突出,通过规范法来制定政策和实施教育干预来提高穷人的财经素养常常不适用于穷人的财经生活。结果导向/实证视角认为财经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一视角主张采取除传统教育外更宽泛的方法来进行政策干预,以提高人们的财经行为。例如,通过传统教育来提升财经知识和技能;通过社会营销和教育娱乐来改变信任、态度、动机,甚至社会规范;对于行为偏误倾向于设计干预来利用而非克服存在的偏误,例如对于养老金自动扣除等。

  从已有的财经素养相关研究来看,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和分歧,但随着研究的丰富和深入,逐步产生了一些共识。首先,财经素养的目标是财经福祉。也就是说,培养和提高财经素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和家庭的财经福祉。而财经福祉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当前的财务管理压力;另一个是对未来财务安全的预期。其次,财经素养以应用能力为主导,通过行为来体现。财经素养与其它素养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与行为的连接,这甚至导致一些财经素养的定义里将行为作为财经素养的维度。第三,财经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复合体。越来越多的研究从最初的财经知识维度扩大到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维度,内涵由原来的纯“认知”层面扩展到“认知”加“非认知”层面。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得该领域一直是被忽视的。一方面,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相对较短,对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财经社会特征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中国两千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更多地强调以“德”修身,忽视甚至贬抑“财”。“德本财末”、“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等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深远。然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财”,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财经信息,进行财经决策。“财商”、“经济意识”、“理财知识”、“金融知识”、“金融素养”等词汇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这些词汇并没有被严格地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从字面的含义来看,也不能反映该领域所代表的内容。“财经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对“financial literacy”、“financial capability”等词的翻译上。尽管其定义大多是翻译过来的概念,但从“素养”一词的中文含义上来看,它不仅包含了知识、技能,也包含了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与国际上所认同的概念最为接近。另外,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财经”则包括财政、金融和经济。具体学科有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税务学、保险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相对于“金融”这一较为狭义的概念,“财经”包含的内容更广,更能囊括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从相关概念的国际发展和中文语意来看,“财经素养”一词更能代表人们进行财经决策所需要拥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内容。

  由此,我们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当前时代的要求,提出了财经素养的整合框架(见图1)。在该框架中,财经素养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构成,在一些外部因素(如家庭、社会规范、财经资源、行为干预等)的约束和影响下,通过影响财经行为(包括日常财务管理、平衡跨期财务需要、防范风险以及使用财务信息和产品等),对财经福祉(包括当前的财务管理压力和未来财务安全的预期)产生影响。而财经素养本身是财经知识、财经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在财经应用能力的复合体。它除了受到学习、记忆、信息加工、自我控制、数字能力等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可以通过财经素养教育的干预,获得提高。

  2017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报告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定义,明确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那么,财经素养和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关系呢?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财经素养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呢?我们可以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首先,财经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使目标群体具备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也都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同时,财经素养也具备核心素养的三大特征,即共同性、发展性和可塑性。其次,财经素养具有突出的跨学科特征和一定的学科融合性。这体现在财经素养的核心构成(财经知识、财经应用能力和财经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六大主体内容密切相关。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出发,可以得到财经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见表1)。例如,从人文底蕴的角度,核心素养强调人文情怀,这可以体现在财经价值观的树立上,关注社会的财经福祉,通过理解社会的人文发展树立正确的金钱态度和回馈社会的财经价值观;在科学精神方面,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同样是理性财经决策所必备的;在学会学习方面,财经素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够正确处理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财经信息;在健康生活方面,培养和健全财经人格如勤俭倾向、风险意识、延迟满足、自我效能等,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础,对财务相关事宜实现自我管理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内容;在责任担当方面,通过财经决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对商业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建立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创新方面,财经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认识劳动与获取收入之间的关系,树立劳动观念;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财经知识的实践应用,学会处理生活中的财经问题。可见,财经素养教育具有与核心素养培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融合的跨学科特征。最后,财经素养教育反过来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发展赋能性。财经素养本质上是资源管理素养,一方面,核心素养目标是全面发展,需要通过资源管理来实现;另一方面,财经素养是践行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与生活、学习、工作等密切相关的具体财经决策问题将核心素养培养具象化和实践化。

  总体上,核心素养对于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进行了全面地抽象概括,财经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一个较为综合的具体体现。将财经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素养发展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随着许多财经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现金贷、金融诈骗、月光族、啃老族等日益突出,有必要在核心素养发展的体系下,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纳入到基础教育的实践中。

  根据国际上已系统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成熟的运行体系应包括政策性顶层设计、科学的标准、系统可行的内容、合格的教师和研究者、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及家、校、社会的协同等构成。首先,从目前财经素养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等,其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推动,从国家层面设计实施方案和制定政策,要求或鼓励学校、社区、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财经素养教育活动中。其次,科学的标准能够很好地指导财经素养教育实践,推动财经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第三,财经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交叉领域,现成的教育素材和内容极为缺乏。再加上在我国该领域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已有的内容一部分来自国外资料,一部分由一些从业者自行开发,因此存在适用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亟需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发系统的教材、教具、书籍、玩具、活动、音像材料,以至游戏等。第四,合格的教师和研究者缺乏也是在我国制约财经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数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并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财经教育。而该领域的跨学科属性也使得合格的研究者缺乏。第五,鉴于以上的原因,财经素养教育应力求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这包括课堂形式的创新,学科的融合,多元场景的呈现,新技术的应用等。例如,双师授课的模式就能较好地解决师资要求的问题,线下教师不需要太高的财经知识水平就能组织学生进行财经素养课程的探究式学习。而通过移动端则可以很好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多元场景财经素养学习。最后,除了学校的教育,研究显示家庭和社区的社会化对学生财经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财经素养教育需要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财经素养教育需要家、校、社会的大力协同。

  教育的评价对于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对于财经素养教育尤其如此。由于财经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财经素养教育的评价也随着财经素养概念的发展而发展。首先,在评价的内容上,早期的财经素养教育评价,更多地是采用财经知识测试题进行教育效果的评测。对财经应用能力的逐步重视,使得财经素养教育评价在知识测量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格特质和行为表现的内容。而态度和财经价值观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财经素养的内容。其次,在评价的方法上,早期的评测是比较粗糙的,最初阶段甚至用三道财经知识题来衡量个体的财经素养水平。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引入了更多定量的评价指标,逐步形成了内容比较全面的量表。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些主要针对成人评测量表并不适合。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反映评测对象的财经素养水平。例如,在财经素养中有一些无具象外显但可感知的内隐部分如价值观等,更多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这些过程需以定性、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

  最后,评价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二是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要处理的财经信息和做出的财经决策。在认知能力方面,根据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在财经信息处理和财经决策方面,在不同的阶段,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使学生所面对的财经信息处理和财经决策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复杂。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推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进行改革,目前已启动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这对于财经素养教育与现有教育体系的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首先,现有课标高度重视少数工具性素养,如学习素养,体现了学习本位的思想,但对于社会参与及人文性素养重视不够,缺乏对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而财经素养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以及人文思索,通过财经素养教育的引入可以提升现有课标体系的社会参与性,有益于人文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财经素养教育通过培养经济管理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其次,现有课标不够重视德育的培养,对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不够。由于价值观培养是财经素养的核心构成,财经价值观对学生品格养成和行为塑造有很强的指导性,财经素养教育的引入可以显著改善现有课标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最后,现有课标还存在学科本位理念突出的问题,各学科注重本学科相关素养的培养,而对跨学科素养培养不足。财经素养作为一项典型的跨学科素养,涉及文本信息处理、数字信息处理、科学理性分析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进行很好地融合,产生协同效应,有助于改善学科本位理念突出问题,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本文改编自“论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财经素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财经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财经资讯:

  • 下一个财经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掌上投资生活:领峰贵金属AP…
    概念股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金融财经网提示: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解决!
    金融财经网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 金融新闻 | 财经新闻 | 金融信息 | 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