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财经分析】我国多地探索气候投融资模式 差异化发展百花齐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0 9:50:5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7日至18日,2023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的部分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当地的特色发展模式。

  新华财经广州11月20日电(记者印朋)我国多地引导市场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17日至18日,2023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的部分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当地的特色发展模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有机组成之一。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广州南沙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印发《广州南沙新区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若干措施》,上线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落地全国首家气候投融资特色银行支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深交所首单碳中和(汽车租赁)ABS、全国首支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全省首笔政策性虾蟹气象指数保险保单等,进一步发挥了金融助力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景泰说,南沙出台了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专项政策——“气候投融资十条”,包括最高1200万元的机构落户奖、最高100万元的绿色认证奖励、项目贷款最高按照实际支付利息50%给予贴息、投向气候投融资共享项目库的基金最高奖励1600万元等。“广州南沙正抓紧出台资管专项政策,着力打造气候投融资、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集聚高地,金融机构在南沙大显身手、成就精彩的空间十分广阔。”李景泰说。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武志强说,包头市正通过在加强气候投融资领域建设,助力包头市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推进“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建设。包头市努力打造气候金融产品模式创新“新高地”,投放全国首单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领域长期贷款、发行全国钢铁行业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等10余项气候金融创新产品。同时,包头积极推动林草碳汇实验区建设,制定印发《包头市林草碳票认定流转办法(试行)》,成功开发“包头林草碳汇认定流转平台”和“包头林草碳普惠平台”,构建“林草碳票+数字化平台”运行模式。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市绿色信贷余额3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2.71%,为历史最高增速。

  浙江丽水的气候投融资产品体系聚焦生态资源禀赋。浙江省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雷金松说,丽水以建设省级温室气候自愿减排试点为契机,印发《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经营碳汇普惠方法学》,打通从“固碳”到“卖碳”的林业碳汇价值转化路径,累计开展31笔森林经营碳普惠交易,抵消24083.54吨碳排放量;在全国首创“碳普惠+生态信用”机制,将碳信用积分转化为融资增信;依托水资源优势,创新推出“取水贷”模式;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为切入点,探索“气候投融资+减污降碳+生态品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落地全国首笔“农遗生态品牌贷”。截至2023年9月,丽水市绿色信贷余额701.93亿元,同比增长60.73%;全市气候投融资余额607.82亿元,占绿色信贷余额的86.59%,不良贷款率0.21%。

  陕西省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春明介绍了当地创新的“气候友好型企业库管理办法”,破解金融机构对气候效益识别难的问题,助力优质项目、企业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首批29家气候友好型企业、61个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价入库,融资需求363.6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74.8万吨。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局长吴江介绍了当地碳金融创新保障措施,挂牌成立“碳金融园区巡回审判法庭”,首次探索“以碳代偿”模式,通过认购碳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以法治保障护航碳金融创新发展。当地聚焦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个方向,积极探索碳产业发展路径。上线启动武汉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武碳通”,入驻金融机构13家,入库项目107个,总投资额达670亿元,其中减缓类项目达345亿元,适应类项目达325亿元。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西海岸新区分局副局长曲晓燕分享了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试点经验。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开发多元化的气候投融资工具,构建多领域气候国际合作机制,逐步探索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新区建立了“企业金融碳账户”,实行综合贷款利率与碳排放量挂钩,实现金融支持碳减排可量化、可核查。截至目前,累计建立企业碳账户150个,涉及绿色贷款121.8亿元,通过该账户发放的绿色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全区平均利率,降低了气候投融资项目的融资成本。截至6月末,新区绿色信贷余额378.6亿元,较年初增长35.46%。

  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介绍了当地正在进行的城市森林增汇减排经营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利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与园林绿化碳票等多种途径,将碳汇开发形成可以货币化变现的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希望创建“碳汇自产自销”的循环模式,力争为2050碳中和贡献双倍的碳汇量。系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23年9月份,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29.9平方公里,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提升为40.1%。绿色金融业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9月份,驻区30家银行共发放绿色信贷200笔,累计发放金额约128亿元,季末贷款余额约318亿元。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