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 金融新闻 | 财经新闻 | 金融信息 | 财经信息 | 文章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金融财经网 >> 财经新闻 >> 正文

  没有公告

  郑煤机3亿理财到期收回不到3000万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被踩雷           ★★★ 【字体:  
郑煤机3亿理财到期收回不到3000万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被踩雷
作者:佚名    财经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6/3    

  近日,郑煤机(601717)发布公告称,其一年前购买的3亿元信托理财产品到期,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仅收回了不到3000万元的投资款项,剩余款项的回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据了解,郑煤机去年通过外贸信托购买了华软新动力精选系列的单一资金信托产品,涉及金额高达3亿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然而,由于华软新动力涉及的私募跑路风波,导致郑煤机所购买的信托理财产品面临兑付风险。

  尽管郑煤机在发现可能的风险后,迅速采取行动,尝试提前赎回相关信托理财产品,但结果并不理想。截至目前,公司仅收回了2956.34万元的投资款项,而剩余款项的回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公司面临本金和利息可能无法全额偿付的风险。

  郑煤机在公告中表示,已指定专人负责项目跟踪,积极联系督促各相关方尽快兑付投资本金及收益,尽最大努力保障公司利益。同时,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在必要时采用法律诉讼措施等其他维权手段的权利,最大程度减少公司的潜在损失。

  这一事件不仅给郑煤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引发了市场对私募基金风险的广泛关注。私募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虽然具有较高的收益潜力,但其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郑煤机的此次遭遇,再次提醒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时,应充分了解基金的投资策略、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管理团队的背景,避免盲目跟风。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百亿私募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爆发的投资风险事项,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该公司因涉及杭州某量化私募跑路风波,导致其管理的部分基金产品陷入兑付困境,给投资者带来了重大损失。

  据了解,华软新动力作为资金募集方,曾投资于杭州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然而,由于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华软新动力管理的这些基金产品面临兑付困难,投资者资金无法如期收回。

  此次事件不仅给华软新动力带来了严重的声誉损失,也让投资者对华软新动力的风控能力和投资决策产生了质疑。作为一家知名私募机构,华软新动力在投资策略、风险控制等方面一直备受市场认可。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

  对于此次投资风险事件,华软新动力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公司将持续向相关基金产品的投资人进行信息披露,并针对汇盛私募以及相关环节采取法律手段,尽最大努力实现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华软新动力也深刻反思了此次事件,认识到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公司表示将加强内部风控体系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次投资风险事件不仅对华软新动力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整个私募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金的投资策略、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管理团队的背景,避免盲目跟风。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私募机构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私募基金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华软新动力爆发的投资风险事件给投资者和整个私募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只有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确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市场的稳定发展。

  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风险事件再次升级,多家上市公司因购买其管理的基金产品而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

  据悉,华软新动力作为资金募集方,其管理的基金产品近期因涉及杭州某量化私募跑路风波而陷入兑付困境。由于该量化私募的违约行为,导致华软新动力管理的基金产品无法如期兑付,给投资者带来了重大损失。

  在此次投资风险事件中,多家上市公司不幸“踩雷”。这些上市公司在购买华软新动力管理的基金产品时,原本期望通过理财投资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然而,由于华软新动力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导致这些上市公司购买的基金产品面临兑付困难。

  受影响的上市公司中,郑煤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公司去年通过外贸信托购买了华软新动力精选系列的单一资金信托产品,涉及金额高达3亿元。然而,由于华软新动力的投资风险事件,郑煤机目前仅收回了不到3000万元的投资款项,剩余款项的回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郑煤机外,还有横店东磁、英洛华等都有涉及。这些上市公司也购买了华软新动力管理的基金产品,并面临类似的兑付风险。目前,这些上市公司在得知可能的风险后,纷纷采取措施,尝试提前赎回相关基金产品,但结果并不理想。

  此次投资风险事件不仅给受影响的上市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对整个私募行业造成了冲击。作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更加谨慎,充分了解产品的投资策略、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管理团队的背景。

财经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财经新闻:

  • 下一个财经新闻: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成立一个多月便提前终止多只…
    投资理财不是投机发财小心中…
    银行节假日专享理财产品性价…
    3亿元理财收回不足3000万!这…
    券商积极申请“跨境理财通”…
    上海凤凰: 拟购买理财产品
    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
    北科光大(430027):拟购买…
    瑞红苏州:委托理财进展公告
    兴银理财孙静:构建多元化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金融财经网提示: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解决!
    金融财经网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 金融新闻 | 财经新闻 | 金融信息 | 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