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人群体成了诈骗分子的围猎目标,骗局不断翻新升级,让老年人防不胜防。那么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上当受骗的原因有哪些?老年人又该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呢?近期《心理访谈》邀请济南市“反诈奶奶团”的成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受骗经历,分享她们与骗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更多老人不再上当受骗。
在山东济南,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年过六旬的阿姨们,敲打腰鼓,舞动绸缎,热情地表演着。这可不是普通的文艺演出,而是“反诈奶奶团”的志愿者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反诈宣传。但在这花样的宣讲模式背后,是一段心酸的往事。
(图片依次为:赵银光,曾被骗100多万元;田友娟,曾被骗20多万元;李学珍,被“反诈奶奶团”及时阻止,免受损失四十多万元)
2015年年底,赵银光等人陷入了理财圈套,无意间接触了一场非法集资公司召开的讲座,去听课先是领五六斤地瓜,再是领一份挂面、十个鸡蛋在业务员的“温情攻势”以及高息回报的利诱下,赵银光瞒着家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往骗子公司的账户累计汇款100多万元,最后血本无归。和赵银光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田友娟,两人投的是同一个项目,田友娟被骗了20多万元,最绝望的时候,她曾经想从黄河大桥上跳下去。
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加上老年人收入稳定,支出项目相对较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多,跟风投资的情况普遍存在。像赵银光和田友娟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通过赵奶奶等人的遭遇,以及这些年来她们捣毁的诈骗公司,我们发现围绕老年人的骗局主要有以下几类:
2.缴纳养老金骗局,让未参保老人误以为一次性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即可享受养老金。
3.低价旅游诈骗,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老年人旅游,然后捆绑销售,增加旅游费用。
4.“温情”骗局,诈骗分子以空巢老人为目标,在老年人面前装儿子、装孙子,“关心”“照顾”老年人,通过“陪伴”赢取信任,实施犯罪行为,诈骗财物。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老人们也是防不胜防。通过以上骗局可以看出,骗子们主要抓住了老人的这几个心理特点:第一,老年人容易贪小便宜;第二,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少,不懂金融知识;第三,难以抵挡高利息的诱惑;第四,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需要陪伴。
“反诈奶奶团”的这些奶奶,曾经的受害者如今变成了反诈宣传志愿者,这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呢?诈骗案件的受害者,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心理专家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受害者心理”。当我们成为某个事件的受害者时,首先会感到愤怒、悲伤、无助,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这种感觉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对于一般诈骗案件的受害人来说,受骗后更不愿意向人诉说,而且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反诈奶奶团”中的受骗老人,之所以能成功走出内心痛苦,是因为她们将这种痛苦进行了升华,她们把对骗子的“仇恨”升华为与其“战斗”,为了让更多人不再受骗,六年里,她们走遍了济南市的大街小巷,直接或间接劝阻了20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近800万元,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对于治理养老诈骗,除了事后从严处理,事前预防也极为重要。在赵银光看来,她们能做的就是提醒提醒再提醒,宣传宣传再宣传。心理专家一再强调,她们这种反诈宣传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老有所为、无私奉献、志愿服务、防范诈骗”,透过“反诈奶奶团”的走红,反观老年群体在社会基层治理中所散发出的余热,他们是老百姓最信任的人,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可靠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