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收到了消息,感觉一头雾水。”家住上海的何先生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自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以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时有发生。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理财产品为何会提前终止?面对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投资者需要如何应对?机构又该做些什么?
各家银行和理财公司在公告中给出的原因,普遍集中于根据对市场的研判、保障投资者利益和避免造成投资损失等。
业内专家表示,这其中,“保障投资者权益”是核心原因。“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经产品管理人综合研判认为,因后续存在不可控市场因素,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二是该产品的投资业绩不及预期,触发了部分提前终止条款;三是因为产品规模大幅下降,导致产品规模过小甚至可能无法支撑产品运作成本,为保障投资者利益,从而进行提前终止操作。”普益标准研究员叶发荣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监管制度的持续完善,同样是促使银行和理财公司作出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决定的重要原因。“随着理财市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为规范理财产品经营管理,更好地满足制度要求,少数理财产品也可能提前终止运作。”董希淼表示。
“对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利于及时止损,减少因理财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程度。”叶发荣表示,“但同时,也有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机构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叶发荣认为。
在理财产品被银行和理财公司提前终止后,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产品收益。这一点,从各家机构的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可以看出。
3月21日,交通银行在其官网发布《有关交银理财稳享灵动慧利长三角ESG主题(9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C提前终止的公告》中提到,理财产品清算份额净值为产品提前终止日(3月23日)的产品份额净值,资金将在产品终止确认之后两个工作日内划转至投资者账户。
华夏银行同样在官网近期发布的几份华夏理财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表示,华夏理财将于提前终止日后2个或4个工作日(内),根据实际投资结果向华夏银行/华夏理财客户及其他代销机构一次性划付理财本金及收益(如有)。
可以看出,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以产品提前终止日的产品份额净值为准。
“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综合权衡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入、流动性需求等。”叶发荣建议,“并且,不盲听、盲信、盲从,不盲目追逐‘热门’产品,同样十分重要。”
“银行和理财公司需要将相关信息及时告知投资者并做好资金兑付工作,妥善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对于银行和理财公司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持续提升,要避免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在未来频繁发生。
“要将此类情况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银行和理财公司必须做好对客户的研究和投研能力的提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能够对投资者真实投资偏好进行非常准确的洞察,是银行和理财公司避免所发行理财产品因投资者大规模提前赎回而被迫提前终止的关键。“银行和理财公司对投资者的研究越深入,对客户画像刻画得越精准,越能创设出符合投资者需要的理财产品,进而减少投资者提前赎回的概率。”曾刚表示。
受访的业内专家提出,此前,部分银行和理财公司采取摊余成本法及混合法来应对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但这些措施始终属于基本的应对之法。
“最根本的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能力和培养投研人才,提高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相匹配。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董希淼表示。
投研能力无疑是银行理财业务和理财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以客户为中心创设出产品后,也需要让实际的投研过程符合既定目标,不能大幅偏离原来的预期。”曾刚表示,银行和理财公司的投资策略,始终要紧紧围绕产品创设时的要求进行。
|